政策制度

    政策制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制度 -> 正文

    校教务〔2023〕54号《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工作方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02

     

    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课程整合教学

     

    综合改革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医学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及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认证要求,为贯彻落实深化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的精神,学校决定在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试行基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改革,并在卓越创新班试点完善后推广,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学校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基于器官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宽厚的人文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临床医疗、医学研究、医疗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工作思路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打破学科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界限,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以疾病为主线,以临床思维为参照,由疾病引出器官部位,从该部位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过程-正常解剖组织结构-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病理变化与功能异常-疾病诊治-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疾病预防与营养-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的思路组织内容,引导学生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的理念。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深入开展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科学与人文等纵向、横向课程整合,构建医学基础引论、感染与防御、胚胎和生殖发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与代谢、血液与肿瘤、神经与精神、运动系统与皮肤、五官科学、临床技能学(一)、临床技能学(二)等14个模块,推行PBL、CBL、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将临床课程前移,临床理论学习、见习和实习融为一体,实施床边教学。

    、组织机构

    (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全面领导医学教育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和建设。审议和研究有关推进课程整合的重要决策、资源配置和政策措施。

     长:分管本科教学副校长

    副组长:教务部部长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

     员: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资产设备管理部、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负责人,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党政负责人  

      教务部副部长

    )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项目

    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项目组挂靠第一临床医学院,项目总负责人由第一临床医学院院长担任,负责各个课程模块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大纲编制和CASE(案例)编写、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料和网站建设,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总负责人每月至少召集1次各模块负责人的工作会议。

    总负责人: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

    课程模块总负责人: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

    组建模块,审议专家组。

    PBL及CASE总负责人:    周艳芳

    组建CASE审议和编写专家组。

    各课程模块负责人:

    1.医学基础引论:

     莉(湛江校区)、周艳芳(东莞校区)

    2.感染与防御模块:

     琳(湛江校区)、张  宁(东莞校区)

    3.胚胎和生殖发育模块:

     标(湛江校区)、郭洪胜(东莞校区)

    4.循环系统模块:

    黄石安(湛江校区)、林玉壁(东莞校区)

    5.呼吸系统模块:

     柱(湛江校区)、赖天文(东莞校区)

    6.消化系统模块:

    叶石才(湛江校区)、荣光宏(东莞校区)

    7.泌尿系统模块:

    刘宏伟(湛江校区)、熊重祥(东莞校区)

    8.内分泌与代谢模块:

    陈晓铭(湛江校区)、吴美芬(东莞校区)

    9.血液与肿瘤模块:

    黄金棋(湛江校区)、马雄辉(东莞校区)

    10.神经与精神模块:

     伟(湛江校区)、张远之(东莞校区)

    11.运动系统与皮肤模块:

    欧阳汉斌(湛江校区)、陈喜德(东莞校区)

    12.五官科学模块:

    庞燕华(湛江校区)、黄雪琴(东莞校区)

    13.临床技能学(一)模块:

     俊(湛江校区)、黄  怡(东莞校区)

    14.临床技能学(二)模块:

    陈继铭(湛江校区)、梁  锐(东莞校区)          

    (三)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协调保障组

    负责统筹协调师资、场地等资源,制定和实施相关保障政策措施,解决改革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长:教务部部长

     员:教务部副部长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和药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

      书:教务相关科室相关学院教学科、属医院教学部负责人

    、进度安排

    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总体分为整合工作方案论证、课程模块构建、课程整合方案论证、方案实施优化等四个阶段实施,计划在2023年9月开始第一临床医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正式实施整合新课程。

    )第一阶段:整合工作方案论证与培训(2023年3月至4月)

    1.教务处制定整合工作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并完成工作方案论证;

    2.修订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

    3.进行课程整合和PBL教学培训,学习研究相关大学课程整合资料。

    第二阶段:课程模块构建与卓越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论证(2023年4月至2023年5月)

    构建核心课程的整合资料,确定各模块教学内容,制订各模块整体工作计划,组织各模块骨干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CASE、教案、题库等。组织卓越创新班人才培养方案论证。

    1.确定各个模块骨干教师人员组成方案(2023年531日前);

    2.设立各个模块研究项目课题,每个课程团队立项校级课程模块团队1项、课程模块研究项目2-3项,下拨课题经费;

    3.制定各模块整体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确定各模块教学大纲;

    4.组织制定PBL教学方案,征集、遴选和编写CASE。

    第三阶段:课程整合方案论证(2023年6月至2023年8月)

    初步形成医学课程整合方案的全套课程体系。邀请校外专家对我校课程整合方案进行审定后,发布临床医学卓越班人才培养方案。

    1.各模块集体备课,编写教案;

    2.组织各模块教学组进行集体备课试讲;

    3.举办PBL教学体验营,组织Tutor和学生PBL学习相关技能培训;

    4.进一步组织修订和完善课程整合整体方案设计和课程安排;

    5.组织论证和制定排课组织、教学管理、学习评价方案;

    6.完成课程整合教学的师资、场地、教材、大纲、CASE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课程整合教学并不断优化方案(2023年9月-)

    1.正式在2022级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实施课程整合教学;

    2.根据前期试运行情况,组织模块成员和校内外专家进行分析、研讨,并优化和完善对应模块课程的方案。

    五、经费与政策支持

    (一)经费保障。学校将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作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重大项目,优先安排资源经费保障,各相关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也要切实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做好统筹保障。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培训、课题研究及团队运转。每个课程模块团队连续三年给予每年5万元经费支持,其中第一临床医学院负责的12个课程模块建设经费由附属医院课程整合专项经费保障,其余2个课程模块由学校专项经费保障。

    (二)政策支持。整合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工作量按照学校教学工作量计算相关规定认定,同时认定为职称评审教学时数。  

    1.总负责人、课程模块总负责人、PBL及CASE总负责人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参照教研室主任标准;模块负责人、教学秘书的教学管理工作量参照教研室副主任标准。主持整合课程模块的负责人,可视同主持1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或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推荐省级相关教学改革项目。同一人兼任多个管理岗位的,最多就高计算两项。

    2.整合课程模块开课后第一、二、三年,参与教学人员在该模块原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均按乘以3倍计算。

    、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医学课程整合和PBL教学改革是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是学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各有关学院、项目组应高度重视,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互相协作,互相配合,推动教学平台共建共享,统筹全校教学资源,着力优化临床实践教学协同管理,确保整合课程顺利推进。

    (二)统筹推进。医学课程整合涉及不同学院、不同部门,推进跨单位、多学科教学组织协调机制:教务处负责统筹推进;学生处、第一临床医学院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给予教学改革信息技术指导、支持;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对课程整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第一临床医学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会同相关学院和附属医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模块负责人遴选、师资培训以及项目实施;各课程模块负责人必须高度负责,定期开展工作会议,明确任务,按照整体方案推进,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三)加强培训与研究。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培训和交流,针对理论大课、PBL课程、实习见习等不同教学形式组织示范观摩,开展PBL教学Tutor和学生培训,设立整合教学改革专项,鼓励教师针对实际教学问题开展改革研究。

     

     

     

     

     

     

     

     

     

     

     

     

     

     

    抄送:学校领导,学校各基层党委、党总支部、党委各部门、工会、

    团委,各民主党派,侨联。

    广东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                202312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