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05

    各学院(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启动我校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建设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整合学校及附属医院优势医学人文资源,实施“双融合-多交叉”发展战略,坚持“顶层规划与落地执行结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服务结合”等六结合,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元素,打造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和人文新生态,培养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二、项目类型

    (一)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指南: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医学教学资源,以实践课程及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认知、体验、发现、探究、感悟等学习方式,强化医学人文理论教育,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帮助医学生进一步加深医学人文的社会认识、关心医学人文的发展,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与医学问题。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应为医(学)院主要负责人或科(教研)室负责人。项目申报书详见附件1。

    (二)医学人文教学案例

    建设指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医学人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案例主要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具体教学实例和情境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内容。医学人文教学案例一般涵盖医学伦理、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沟通能力和伦理决策能力。项目申报书详见附件2。

    (三)“专业+人文”示范课程

    建设指南:“专业+人文”示范课程是一种将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种课程的核心在于实现全过程、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医学教育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评方式等维度进行设计重组,将专业及人文素质内容有机融入实体课的每个环节,有效增强医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专业+人文”示范课程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敬畏生命、利他主义、仁爱精神、工匠精神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综合的人文修养和关怀能力的医学人才。课程申报书详见附件3。

    三、申报流程及安排

    (一)申报流程

    1.个人申报:项目负责人按要求完成申报书以及附件材料(有关佐证材料并符目录)。

    2.医(学)院推荐:11月21日(周四)前,各医(学)院组织材料审核,并确定推荐名单,发送项目申报材料(申报书+佐证材料)以及《广东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教育教学项目申报汇总表》(附件4),word版以及PDF版打包发送到邮箱:zhjhk@gdmu.edu.cn,逾期不予受理;

    3.学校教务部组织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并立项。

    (二)政策支持

    学校将根据课程具体情况内容及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经费支持。鼓励教学单位按1:1给予项目建设配套经费。

    四、联系方式

    具体申报事宜可联系教务部,联系人:柯老师0759-2388367;韩老师0769-22896127(“专业+人文”示范课程项目);刘轶琳、尹晓钧,0769-22896288(医学人文实践教学基地、医学人文教学案例)。

    教务部

    2024年11月5日

    附:

    “专业+人文”示范课程建设立项申报指南

    (一)申报条件

    1.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人师表、师德高尚,近5年无教学事故,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能够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

    2.课程负责人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优良。有足够的精力按期完成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及时投入应用并持续更新。

    3.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

    (二)建设规模

    第一批“专业+人文”示范课程拟立项50门,其中医学+人文课程20门,数智(人工智能)+人文课程20门,知识图谱+人文课程10门。

    (三)立项范围

    立项课程原则上已经过1个教学周期(至少完成一次教学任务,有完整的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及学生考核成绩记录)的建设和完善。

    1.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其中,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原则上建设不少于2门医学+人文课程或数智(人工智能)+人文课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原则上建设不少于1门医学+人文课程或数智(人工智能)+人文课程;

    2.鼓励联合学位、产业学院等项目的核心课程申报;

    3.鼓励受众广需求量大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申报;

    4.鼓励已建成知识图谱的课程开展数智(人工智能)+人文课程建设;

    5.已经获得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需开展数智(人工智能)课程或人文课程等升级建设;

    6.已获得校级智慧课程立项项目不需重复申报该项目;

    7.鼓励学院(部)参照学校做法,在本单位建设基于知识图谱+人文的数智(人工智能)课程。

    (四)建设内容

    “专业+人文”示范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医学+人文课程、数智(人工智能)+人文课程、知识图谱+人文课。

    1.医学+人文课程

    (1)教学全过程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2)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将医学伦理与法律中的尊重(自主)、不伤害、有利(行善)、公正等基本原则贯穿到临床教学实践中。

    (3)撰写3-5个人文教育特色案例。

    2.知识图谱+人文课程

    (1)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匹配,知识点数量原则在50-150个/门,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

    (2)知识点包含知识点画像、知识点简介、知识点结构等要素,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3)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视频资源、教材资源、网络资源、拓展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等,关联至每个知识点,促进资源高效应用;

    (4)2025年2月开展课程知识图谱教学应用,并形成知识图谱教学应用案例2-3个。

    (5)课程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相关知识图谱教学。

    3.数智(人工智能)+人文课程(智慧人文课程)

    人工智能+人文课程重点突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将人工智能元素全面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开展AI生成式精准资源推送和追踪反馈,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建设内容可包括:

    (1)完整的课程图谱以及数字化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图谱课程的内容);

    (2)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包括更加快速、准确地匹配学习资源,基于学习者的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效果反馈和路径推荐,实现高效自适应学习等。

    (3)完成完整的一次课堂实录。

    (五)建设要求

    1.“专业+人文”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原则上应于2025年12月之前应用于本校课程。

    2.保证课程中的MOOC、教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作业、测试等数字资源资源均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重视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构建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